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過敲打經絡可能會有問題,引起了網友的興趣。我在評論裡寫了一些解釋,但是不完全,今天我在此進一步細說我的觀點。首先我列出我之前的評論:
有人問我同樣的話,我在此公開回答。首先我先說聲抱歉,上面的話寫得不是很好,造成大家的誤會。我要說的是如果平常想預防疾病,或是病在表及經絡的時候,針灸是有效的,而且非常快。但是如果是內臟生病了,針灸效果有限。這就是黃帝內經裡面說的。在黃帝內經第十三十四兩章。
請注意重點來了,以上所說的是“針灸”喔,敲打經絡又是另一回事。針灸利用金屬在身體特定的點引氣做“導引”的工作,才有治病的效果。導引是針灸的重點,黃帝內經就說“善針者,善導引也”。敲打經絡充其量是以外力的方式,促進經絡氣的運行,有導引嗎?沒有。連針灸最精華的部分都沒有的方法,有效果嗎?我在這先打個問號。
我剛剛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裡面是中里巴人示範敲打帶脈,我發現這種敲打方法有很嚴重的問題。我之後會寫專文討論其中的問題在哪。醫易堂就有病人敲膽經,敲到腳部有靜脈曲張。針灸治好重病的例子我也看過,但是這取決於很多因素,像是針師的手法、選穴、還有病人本身的體力。如果這些因素,缺其中一樣,針灸會變得一點用都沒有。大家必須要有這個觀念。先談到這,細目我再專文討論。
我找了一些資料,包括如何敲經絡及追蹤一般人敲過經絡的反應,我發現幾個問題:
1. 觀看中里巴人敲帶脈的方法1,神似一種古老的理療法。我的朋友中有這種理療師,而我也借這個機會試試這種理療法來長長見識。這種理療方式是利用重力敲打身體的經絡,將身體深處的淤積物敲到身體表面,再利用體表的氣將廢物帶走,其方式跟臺灣的妍姿瑜伽教室教的方法一樣2。差別在妍姿沒有敲那麼大力,但是妍姿裡面的人也說了,不可以敲盆骨及膝蓋,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說輕輕地敲打也是會造成內傷。後來,我跟我的朋友大馬神醫討論起這種療法,他說這種療法起源於兩廣一帶。由於當地民風強悍,多有鬥毆之事,所以發明這種方法把體內的瘀血拉出來。但同時還要配合藥草,因為光靠人身體的氣是無法處理這麼多廢物,但是這種方法做不好會有更多的內傷。現 在再說回中里巴人的方法,他的方法是利用輕力去刺激穴道,甚至位置都不講究。如果比較前面的理療法,手法不夠重,無法治身體深處的東西;如果說是按摩穴 道,位置又不準。充其量這種手法是在刺激經絡。刺激經絡的用處是什麼呢?其實跟做體操一樣,讓人不會因為長久不動而造成經絡不通。如果是這樣,我寧可出門 去運動,效果還比做體操好,做體操運動還不會有內傷的危險。這是其一。
2. 中里巴人還建議按摩穴位。正如我之前說的,針灸的精髓在導引,單獨有功用的穴位並不多,大多時候穴位是多個互相配合使用,這跟藥草的意義是一樣的。所以單按某些穴道來補血、補氣是對的,但是要真正治病還是要做完整的針灸。按穴道最多是做一些調節,而不是治病。這是其二。
3. 運用經絡的時候重點還是在平衡,針對單一經絡的刺激,用不好還會讓身體失去平衡。有個網站裡面有人提出敲打膽經後出現一些不好的反應3,我 看這些反應癥狀都是肝陰及心陰不足的癥狀。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說身體在膽經單獨受到刺激的時候,肝及心去補膽:這好像一個水路網,其中有一段挖低了,其 他地方的水就去補低洼,造成其他地方水位不夠。最後還是要靠吃藥來補,沒吃藥問題就留在那,舊的問題還沒好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終究問題還是沒解決。這 是其三。
4. 有位網友指出針灸、按摩、刮痧、膏藥、湯劑、導引、心理疏通都是中醫的範圍,並不是只有藥草是中醫。我在上面的評論裡沒說只有藥草是中醫,我不斷地在提針灸不是嗎?重點是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工具,古 人也說了:“殺雞焉用牛刀”,工具不對效果就差,甚至無效。試問可以用膏藥來治下痢嗎?我沒聽說過。本論壇主旨是在治內科病,甚至是重癥,針灸行嗎?要看 有沒有找對人。但是按摩和刮痧行嗎?各位說呢?這是其四。另外補充一點,我也會用針灸治病,但是我不在病人身邊的情形下,針灸是不可能,所以我只用藥草, 這是沒辦法的辦法。真正我在治病的時候是針藥並施的。
5. 中里巴人在他“求醫不如求己”的書裡,也常提到吃這個方吃那個方,如果敲打經絡就可以治所有小病,那麼就不用提這些方子,是吧?這中間有什麼問題呢?讀者自己去想吧。這是其五。
總結而言,現在市面上的保養方法琳瑯滿目,多得讓人無所適從。而我觀察到,一般人都喜歡找一些 簡單便宜不費時間的方法,最好是不花錢,幾年前的某某功不是就這麼起來的?由於這種現象,讓我不禁疑惑,為什麼一個人有了小病像是這痛那痛的時候,打死就 是不願意買藥煮藥,就寧可像白癡一樣在自己的身上敲來敲去。我算算煮一次藥花的時間了不起十分鐘,很多時間是在等,可以去做自己的事;而敲經絡的時間絕不 止十分鐘,尤其是敲的不止一條經的時候。我臨床觀察到,很多人得病就是因為懶:懶得動、懶得想、懶得關心自己。到最後一查出有癌癥的時候,就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從小病解決,平時注意生活及飲食,不要懶惰,才是健康之道。
參考連結: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4uBuHbzTCfU&feature=related。
2.http://br.youtube.com/watch?v=qTBGiZe3JSI&feature=related
3.http://www.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8509&extra=&page=1
本文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尊重原著者的創作及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