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易堂最近在研究日蝕,用以比對校正千年前的天干地支。偶然在舊唐書卷三十六天文志下找到一段文字:"元和三年七月癸巳蝕。憲宗謂宰臣曰:「昨司天奏太陽虧蝕,皆如其言,何也?又素服救日,其儀安在?」李吉甫對曰:「日月運行,遲速不齊。日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餘,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率二十九日半而與日會。又月行有南北九道之異,或進或退,若晦朔之交,又南北同道,即日為月之所掩,故名薄蝕。雖自然常數可以推步,然日為陽精,人君之象,若君行有緩有急,即日為之遲速。稍逾常度,為月所掩,即陰浸于陽。亦猶人君行或失中,應感所致。"。各位朋友請自行領會上段文字的內容,醫易堂不另外解釋。
醫易堂想指出的是,現代的教科書都會說古代的人多沒知識什麼的,古代的科學有多麼落後爾爾。真的是這樣嗎?元和三年相當於西元八百零八年,也就是距今一千兩百年前,那時候宮中的天文官就很清楚地知道日蝕不是什麼"天狗食日"。天文官說了很清楚:月球每二十九天半會與太陽重疊,也就是新月。因為月球繞地球的軌道跟地球繞太陽的軌道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所以月球與太陽重疊並不一定會有日蝕。日蝕只發生在月球與太陽重疊並且月球正好在南北交點附近。這裡的南北交點就是月球軌道與太陽軌道重合的兩個點,而且天文官明確地指出日蝕的時間是可以計算的。
各位說說古代人是不是未必比現代人無知呢?現代人別太自以為是了。
這裡醫易堂考一考醫易之友一個問題。醫易堂是如何用古代的日蝕去校正上千年前的天干地支?有趣的問題,各位不妨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