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熱心的朋友寄給我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臺灣一個叫JT的 人,標題不太明,好像是這個人上課的內容叫做經方退化,復興簡史。內容是講中國的醫學大致的歷史,從黃帝內經,傷寒論,宋代的局方,金元四大家,明清醫 家,清末中醫的衰弱,日本的中醫等等。看起來內容豐富,是一個很好的中醫史教材,但是細看之下卻發現問題多多。這位先生說了一大堆,結果結論就是天下什麼 都不對,只有經方第一,本堂在此舉幾個例子:
1.文中有這段:“宋 朝結束的時候,中醫開始進入一道可怕的分水嶺。就是在金朝的時候出現一個醫術非常好的人,叫做張潔古,也就是張元素。這位潔古老人呢,他非常曉得五臟之間 的流轉,他開始為每一味藥物編一種分類法,叫做「歸經」,就是「這一味藥吃了會走心,這味藥吃了會入脾,哪味藥吃了會入肝……」, 幫藥物做這樣子的分類之後,用藥,從五臟派的角度來講,是不是很方便?我心陽虛應該吃那幾味藥,心肝陰實應該吃那幾味藥,都幫你歸類好了,就很方 便。。。。(中略)。。。以「歸經理論」件為指導原則,大約就是形成這樣的醫術,不能說不好,毛病不大,但,就常常是一種溫溫的,讓人覺得「好像吃了有好 一點」程度的有效。
這段話有著嚴重的問題,本堂在實際開藥的過程中,這位先生所謂的“歸經派“的藥著實用了不少。只要對症,怎麼會有所謂的”好像吃了有好一點“的狀況呢?本堂有個病人長期便秘,去看一位”經方家“, 結果一直給承氣湯,有吃承氣湯的時候還上得出來,沒吃的時候又恢復原狀。醫易堂一看發現這個人,其實不是承氣湯症,是脾有濕堵住了,所以大便才不好。本堂 給實脾飲,一兩帖見效,從此沒有便秘問題。如果只依照傷寒雜病論的方子來,最能治脾濕的只有五苓散。然而很遺憾的是五苓散的效果會差實脾飲一截,是因為五苓散用桂枝行陽來推動濕,效果不若實脾飲裡面以行氣的藥來推動濕效果來得好。如果死抱經方,死抱六經辨症法,就會有死角。
2. 比如說,現在大家治感冒常用的「九味羌活湯」,它就說:張仲景醫感冒分六經用方,那你看,我多聰明!每一經的驅風藥都有!一帖包醫啦!。。。(中略)。。。 但,張仲景治六經感冒的方子,燒到三十九度還要裹棉被的麻黃湯證、高燒煩熱的白虎湯證、吃飯拉飯、手腳冰冷的四逆湯證、煩躁欲死的吳茱萸湯證……你九味羌活湯,能醫嗎?。。。(中略)。。。桂枝、麻黃湯證蠻容易分的耶!相反地,臨床加減九味羌活湯很難搞!
這個九味羌活湯,本堂是從來沒用過,但是本堂查了一下醫方集解,裡面是這麼寫的: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痛身通。項痛膌強。嘔吐口渴。太陽無汗。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溫病熱病。懂 點中文的人都知道這段文字沒有說包醫百病,也沒說可以治手腳冰冷。作者似乎有點想抹黑古人,不然就是書沒念好。不知從何而來的結論說九味羌活湯包醫百病。 借此來顯示傷寒論的偉大。傷寒論是偉大,反過來也不能包治百病。本堂舉個例子。有種症狀看起來像感冒,但是沒有怕冷,也沒有口渴,有點發燒,有咳嗽,頭昏 眼花等。經方迷說了,這不就葛根湯嗎?不對,臨床實務上,葛根湯有時候沒用。但是醫者只要多問一個問題就知道原因了。有些人長期熬夜,工作太累也會有類似 感冒的症狀出現,相信各位讀者多少有類似的經驗。這種情形下,所謂的感冒是“內傷“來的,而不是外感。這時張仲景的外感方就沒用。必須用治內傷補氣的方才可見效。
3. 葉天士之後,有吳瑭的《溫病條辨》。那,吳瑭的《溫病條辨》咧,雖裡面的一些方子,桑菊飲、銀翹散等等,我也常在用──但,對它也蠻不好意思的──這 本書,是我目前「唯一一本」讀不下去的中醫書。每次看幾頁就想掀桌。我臺灣檢考考過了,不去考中醫特考,就是因為撐不住讀這《溫病條辨》這件事。我情願一 輩子沒牌照,不當中醫師,也不要讀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是一個「狂人」寫的啊!裡面的論點,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硬是創一些沒什麼意義的「規條、教 條」,再卯足全力來強詞奪理自圓其說,實在沒道理的,就丟煙霧彈,開始大扯一堆黑到不行的黑話來搞「因為你們沒有人看得懂我在說什麼,所以是我對」的邪教 教主模式。。。(中略)。。。《溫病條辨》到今天,也不過兩百年,我真不知道這兩百年間發生了什麼事……彷彿,中醫界,就在這兩百年之間發狂了。。。(中略)。。。現在台灣有一些學醫的人,亂講一些話,說我們是南方,不會有傷寒,這太過分了。台灣沒有感冒嗎?那SARS流行過來,我們每個人就不要當一回事啊,不是沒有傷寒嗎?何必緊張?你為什麼SARS來要緊張,又要說「南方沒有傷寒」?
這位朋友說別人學醫沒學好,說溫病條辨是狂人等等。在醫易堂看來這個人才是學醫沒學好,這個人才是狂人。首先我們來看看溫病條辨在寫些什麼: 第四條桂枝湯方;第八條白虎加人參湯方;第二十八條茵陳湯;第四十七條茵陳四逆湯等等。所謂的狂人並沒有摒棄張仲景的方法獨樹一格,如果借張仲景的方法加上 自己的見解就叫狂人,這樣是否有點獨斷?作者說裡面道理不通,自圓其說,但是又有誰要作者要全本接受呢?做學問的基本功叫去蕪存菁,作者大概不懂吧?
另一點作者說到SARS,說SARS是傷寒,這真的是天大的笑話了。一個傷寒雜病論的絕對擁護者,居然對傷寒的定義都搞不清楚。傷寒及中風是指外界溫度及氣流突然的變化造成自身調節不良的症狀群。各位,外感還有一種,是這位先生自己提到的就是“疫病“。疫病跟周圍環境關系不大,主要跟傳染,就是所謂的病毒細菌有關。說到這明眼人就懂了,南方是“很少”有傷寒,因為南方天氣熱,所以南方有“疫病”,還有溫病;熱風跑到身體裡也是會生病的。
這位仁兄錯誤還不少,本堂無法在此一一指出。
本堂批了一大堆,各位或許會問本堂的用意是什麼?難道傷寒雜病論是廢書?當然不是。傷寒雜病論仍是學中醫者必精的經典之一。醫易堂在這篇文章想闡釋重點是念中醫包括學各種東西絕對不要有太深的門戶之見。各醫家的見解必定有其時代背景,地理位置背景還有思想核心等差異,高明的學者,必須要有能力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當然這就需要深厚的歷史地理跟古文的功力。一昧的抱殘守缺,排斥各家,實在不是學習之福。
送給大家幾句話,出處是萬病回春:外感張仲景,內傷李東垣,熱病劉河間,雜病朱丹溪。
最後勉勵各位,取各家所長方是成功之道。謝謝各位。
本文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尊重原著者的創作及心血結晶。